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,国际博物馆理事会公布的今年主题是“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的博物馆”。
中国博物馆协会会长刘曙光认为,“教育”和“研究”是几十年来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定义的关键词,业内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带有“回归本源”内涵的主题。
“博物馆作为充满活力的教育机构,在促进学习、发现和文化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希望通过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相关活动,与广大公众一起重新思考博物馆教育的未来,共同期待知识共享、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未来。”刘曙光表示。
近年来,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共同生长、相互融合,日益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化场所,北京、西安、南京、成都、广州等城市相继提出建设“博物馆城市”并付诸行动。
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城市陕西西安,被誉为“天然历史博物馆”,是一座博物馆之城;江苏南京正依托丰富的文化和博物馆资源,建设独具特色、充满活力、令人向往的“博物馆之城”;江西景德镇为了让“千年瓷都”这张靓丽名片更加熠熠生辉,正围绕“万座陶瓷博物馆遍布全城”主题,推动现有900余家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工艺美术馆优化升级,建设“万座博物馆之城”,着力打造全球知名的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。
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,是全球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,截至2023年底,北京共有登记在册的博物馆226座。
刘曙光认为,“北京的博物馆有着从中央到市、区垂直的机构体系,这使得北京博物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多层次基础。”
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,激发城市文化活力,“类博物馆”成为北京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的一大亮点。
去年全国新增27家“准博物馆”,继首家“准博物馆”崇德堂匾额博物馆之后,北京民隆陶瓷艺术博物馆、北京居延斋砚文化博物馆、北京湘体育博物馆等相继开业。
崇德堂匾额博物馆珍藏与“德行”有关的匾额、古帖、篆刻及名人名家书法作品,打造古纸术、活字印刷等文化展示体验空间,为中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课堂;北京民隆陶瓷艺术博物馆藏有陶瓷艺术藏品300余套,设有陶瓷博物馆、秦砖汉瓦展厅、陶瓷艺术体验中心等多个展区,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、公共教育、中华文化传播活动。
“这些场馆类型多样,涵盖门类齐全,补充完善了北京博物馆的系统布局,馆藏资源丰富,多角度呈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。”刘曙光说。
此外,北京鼓励利用历史文化街区、空置文物建筑、名人故居、会馆、工业遗产、老工厂、文化博物馆资源丰富的城市公园、旅游景区、文化产业园区以及历史文化村镇、传统村落保护建筑等闲置空间,引进各类专题博物馆和“准博物馆”。
刘曙光认为,建设博物馆之城,不能只着眼于“博物馆”,更要着眼于“城市”,推动博物馆群与城市文物古迹、城市文化空间融合创新,把博物馆文化辐射到北京大街小巷,让北京的博物馆以“文化载体”和“文化现象”的形式融入城市文化体系,让参观博物馆真正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。(完)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zgescjy.com/html/tiyuwenda/457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