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训练结束后,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:“今天的训练有效吗?”
单凭感觉来判断效果并不是很准确,有时候训练强度可能不是很高,但是因为天气热或者身体不舒服,感觉很累,就很难说是训练的效果了。
有些人会分析一堆运动数据,比如心率范围、步频、步幅等等,面对各种数据的图表,感觉就像在解一道数学题,让人眼花缭乱。
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?为什么不尝试一下 Garmin 手表中的“训练效果”(分为有氧和无氧效果)呢?
训练效果如何?
训练效果是量化运动效果的指标,数值根据心率、近期运动状况等计算得出,分为0~5分,其中0分表示无效果,5分表示训练过度。
有了它,我们就能知道这次训练是否能帮助我们提高?还是过度了?还是完全无效?
在此基础上,你可以对下一次训练做出调整。比如训练效果不好,可以尝试增加距离/配速等。几轮之后,你就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。
正常情况下,人体的有氧系统和无氧系统都会在运动过程中为身体提供能量,但在不同的运动中,二者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。
所以当你完成跑步或者骑车等有氧运动的时候,可能也会看到无氧的效果,不要怀疑手表错了。
培训的效果如何衡量?
一开始小G就提到,人们一般是通过身体的疲劳程度来感知当前的强度,并以此来判断运动的效果。
该方法简单粗暴,费力,效果好;不费力,效果差。但该方法准确度不高,且易受外界因素干扰。
那么Garmin手表是如何准确检测这些数据的呢?
有氧和无氧效果的测量方法略有不同 -
有氧效果
在《训练负荷,帮助你变得更强壮的关键数据之一》中我们提到过“运动后过量氧耗(EPOC)”,指的是运动后一段时间内,身体持续以高于正常静息率的速率消耗氧气的状态。
这个数据也可以用来判断有氧训练的效果,运动时EPOC积累越多,运动效果越好,说明身体已经“尽力”了。
厌氧作用
身体需要氧气来将“燃料”转化为能量,但有时所需的氧气量超过了其吸收的速度。
这时候,我们的身体就会启动“后备程序”,虽然效率没有那么高,但及时见效很重要,缺点就是很快就会耗尽。
这就是无氧系统,下图红圈处就是启动身体“备用程序”的部分,手表会通过心率、配速等数据计算出无氧训练效果。
如何将训练效果运用到日常训练中?
有氧、无氧效果分为6个等级(0~5):
训练效果最简单的运用,就是根据上面的提示来调整运动强度,找到既能最快提高,又不受伤的方法。
“进阶”的应用,是有氧与无氧运动相结合,小G以比较有代表性的“间歇跑”为例,讲一下训练效果的应用。
很多老手都知道,间歇跑最难的就是监控,如果“次数”“配速”“休息时间”三个变量控制不好,就会影响最后的训练效果。
手表上有训练效果参考,可以根据数值进行调整,参考间歇跑有氧效果值为2.0~4.0,无氧效果值为3.0~4.0+。
在后续的训练中,我们只需要增加次数和步速,让相应的数值落到范围内即可,此时锻炼的效果是最好的。
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倾听身体的感受,如果今天状态不佳,可以在无氧效果达到2.0~3.0的时候停止,转为中等强度的长跑计划。
小G也在一些常见的跑步计划中找出了训练效果的参考价值,希望可以帮到大家~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zgescjy.com/html/tiyuwenda/4989.html